主页 > 中药百科 > 名药名号 >

北京老药铺德寿堂

文章出处:北京中医药博物馆责任编辑:三亚市中医院 发表时间:2017-08-01 01:05【

德寿堂的创建及独特的经营之道 

  始建于1934年的北京德寿堂药店坐落在宣武区珠市口西大街,创办人康伯卿,字印春,号旭东,北京东郊半壁店人。康伯卿少年时曾入西单怀仁堂学徒,由于他天资聪慧,勤奋好学,数年后开始自制中成小药,并通过反复钻研实践,逐步有所成就并自立发展,于1920年在崇文门外南小市开办了“德寿堂药铺总号”。1934年在珠市口西大街开办了“德寿堂南号”,均以经营自制的丸散膏丹为主,后又扩大了汤剂饮片。

德寿堂老药店从创办到发展之所以能从众多药铺中脱颖而出,名噪京城,其关键是有自己的独特之处。

  其一是经营独特。德寿堂是前店后厂型药铺,其生产销售的药品由于选料精良,加工精细,质量可信,价格公道,因而在京城逐渐叫响了字号,赢得了信誉。尤其德寿堂依祖传秘方研发自制的“康氏牛黄解毒丸”面市后,以其配方独特和疗效显著,迅速成为闻名中外的名药精品,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南洋赛会上荣获奖章,在中南海国货精品展览会上获得褒奖,从而使德寿堂药店享誉全国。

  其二是宣传手段独特。其最有创意的是在德寿堂南号(现址)建筑的二层楼顶南侧外立面,设计安装了一个用燃油驱动,可穿过外立面开凿的涵洞,并沿环形轨道循环运转的仿真小火车。这一独具匠心宣传引得观者如潮,使德寿堂更加名声显赫。

  其三是建筑风格独特。德寿堂是一座中西结合式的建筑,前店是二层楼阁,后连二进院落极富特点。是目前北京市唯一完整保留店堂历史原貌的老字号中药店。

  解放后,为保护好这座特色建筑曾对其进行过三次维修。一九八七年,宣武区政府将德寿堂列为“区级文物保护单位”。2003年北京市政府将其列为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”。

  将“招幌”发挥到极致

  德寿堂其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颇有特色,这个将西洋建筑造型与中式装饰题材合二为一的德寿堂,“从外观来看,就是一面立体的大幌子。”它充分利用了外墙立面的空间结构,构建了一个“图文并茂”、“声色犬马”的宣传平台,即使在今天看来,康氏的标新之举仍值得称道。建筑的外立面上“同臻寿域、共跻春台”额匾极为醒目,长幅砖雕“本堂采办川广云贵地道生熟药材精洁饮片、遵古炮制丸散膏丹零整批发”仿佛记忆着当年门庭若市的场面,同样醒目的还有二层外侧的德寿堂鸡鹤商标。

  其中最夺人眼球的当属80年前奔跑的小火车 ,这是德寿堂创始人康伯卿为招揽生意而营建的一大“幌子”。1934年南号开业之初,康伯卿命人在此铺设了一条环形轨道,并定制了一辆燃油驱动的仿真小火车,配合一面硕大的西洋挂钟的整点运转,来回穿梭于左右两个涵洞之间,借此招揽顾客。在火车尚未普及的80年前,仿真小火车“轰动全城,观众人山人海,竟至交通堵塞”。

  非常遗憾的是原来的小火车在抗战时已丢失,现在的是一家专业模型厂的产品,按老式火车1:10仿真制成的,我们期待着不久的将来,小火车每天会定点跑起来,恢复历史原貌。

这位精于营销之道的老药人,一生之中布下的“幌子”甚多。据其子康燕侠在《我忆德寿堂》一文中回忆,“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庆乐、三庆、乐华、开明等戏院的舞台大幕上,都绣有‘德寿堂秘制牛黄解毒丸’的字样;在天桥的各个小戏园子里,也有围布特制的康氏宣传广告……后来,连有轨电车上也挂上了广告。”可以说,出自后生之辈的康氏牛黄解毒丸,当年能与长春堂的避瘟散齐名,除丸药本身的出色功效外,成功的广告宣传堪称一绝。

下一篇:没有了 上一篇:百年药店——陈李济

相关资讯